文/本刊記者 鄭涵
關鍵詞:TRIZ 姜臺林 技術創新 創新方法 跨界創新 賦能
TRIZ理論成功地揭示了創造發明的內在規律和原理,著力于解決系統中存在的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,其目標是完全解決矛盾,獲得理想的解決方案。實踐證明,運用TRIZ理論,可大大加快人們創造發明的進程,并能得到高質量的創新技術。
作為TRIZ五級大師,法思諾總裁姜臺林博士在接受《企業管理》雜志采訪時認為,“TRIZ是解決技術難題的利器,無論身處哪一種行業,都可以將TRIZ已經提煉出來的專利舉一反三,運用到實際的問題中。”
TRIZ無處不在
記者:請您通俗易懂地介紹一下TRIZ理論的優勢在哪里?
姜臺林:我們知道全世界獲得專利最多的人是愛迪生,愛迪生每項發明約有1/3的時間是在搜尋解決可以落地的概念,其余時間則是做實驗驗證。
TRIZ理論受到全球重視,是因為企業在面對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時,容易依據以往的學習經驗、工作背景,尋找一些同類問題已有的解決辦法,但往往新問題在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變化,導致這些解決辦法常常產生副作用,達不到預期的效果。
例如,汽車企業需要制造省油型汽車,可選擇將汽車鋼板減薄,讓車輛的重量減輕,但隨之產生另一個問題,即此款汽車發生追尾碰撞時,安全系數會降低,導致駕駛員存在較大危險。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,好似在一個黑暗的空間摸索,不知道最好的創意概念在哪里,人類在尋找出口的時候,也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,往往解決了一個問題,卻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出現,這就是常說的“心理慣性”導致。
TRIZ理論有40個發明原則,39個工程參數,1個矛盾矩陣表。將問題抽象化,運用TRIZ矛盾矩陣表,無論哪個行業,只要是同樣工程參數的問題,就可以找到在跨行業已經解決過的問題的應對辦法。
我從2005年正式接觸TRIZ理論,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,發現其內容博大精深,適用于中國企業的發展,可以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創造能力、思維效率和解決問題效率?傊,TRIZ理論能夠幫助企業,提高解決技術創新問題的速度和效率。
記者:如何理解TRIZ理論在實踐運用中的“跨界”?
姜臺林:TRIZ理論的發明者根里奇·阿奇舒勒及其團隊收集分析了幾十萬項專利,這些專利來自不同的行業與專業,例如汽車、機械、化工、電子、軍工、農業、醫藥、發電、造船、機電等領域。這些科學家將不同行業所處理的問題歸類成39個工程參數(如: 減輕重量、加快速度、提升生產力、降低溫度等等),而解決這些問題所用到的方法可以歸納成40個發明原則。因此,雖然想解決的是不同行業的問題,但是這些問題都可以抽象成某個具體的工程參數,然后再運用TRIZ的矛盾矩陣表查找對應的發明原則,就可以獲得明確的解決方案了。因此,這一套系統化的創新方法被稱為TRIZ,也可以說TRIZ是一種“跨界”解決不同行業技術難題的創新方法。
記者: TRIZ理論在運用中有哪些特點?
姜臺林: TRIZ理論是從研究和歸納數十萬的跨行業發明專利產生的,因此具有廣泛的工程技術原理、發明專利和科學效應的特色。所以,TRIZ理論在解決技術難題時效率非常高。
助力企業解決技術難題
記者:TRIZ理論進入中國已經十余年,目前在哪些行業和領域廣泛運用?
姜臺林: 制造業、工程領域的許多產業已經在大量使用TRIZ,例如通信、計算器、芯片制造與封裝、石油鉆取與精煉、化工、電子零件與設備、汽車運輸、新能源行業等等。
法思諾創新學院曾經服務過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,該企業的研究院領導初期認為法思諾顧問并沒有太多汽車行業背景,有所顧慮。但是,他們在了解到TRIZ解決技術方面問題的成功案例后,也希望通過嘗試TRIZ,解決企業研發中遇到的瓶頸。
該企業之前存在新能源汽車降噪問題,研發團隊經過多次技術改進,認為這個問題已經解決,但是車輛投放市場后,顧客仍然對噪音問題有所反映。該研發團隊負責人認為已經不可能再降低了,他說,一來是因為他們比對標企業做得還好,二來他認為發動機的空間有限,十年內不可能再改變了,而且團隊已經花三年時間試圖不斷改進,仍然毫無辦法。所以他們希望借此契機攻克這個難題。
企業采用TRIZ方法三個月后,同一位研發負責人帶領的同一支研發隊伍,居然產生了四種解決方案,他們選擇最優的方案用于新車型生產,投入市場后反響非常理想。這位研發團隊負責人向上匯報后,該汽車研發院領導說:“之前因為我們缺乏真正的核心技術和原創技術,更多的是在模仿別人,追隨別人,F在有了TRIZ方法,我們可以拍著胸脯說,我們現在是名副其實的研究院。”
當前,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,許多非制造企業也紛紛引入TRIZ方法。這是因為非制造行業在企業經營與戰略升級換代時,逐步運用人工智能、大數據分析等新科技協助組織進行創新。所以TRIZ不僅能夠應用在工程研發領域,也被許多非制造型企業導入,以提升運營能力,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。
記者:企業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使用TRIZ理論可以達到理想效果?
姜臺林:當遇到技術問題、工程問題時,想要突破“卡脖子”困境,TRIZ理論一定是非常有效的創新方法。
設計思考是透過深入調研來了解用戶的痛點與潛在的需求,所以企業對創新方法的使用時機和使用對象是不一樣,目的也不一樣。當企業在技術上遇到問題時,如果使用TRIZ理論,研發工程師就能更順利地突破很多技術關卡,大幅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。

我想分享一個有趣的TRIZ創新案例。大家都知道,風力發電大多依靠風力帶動巨大的風葉旋轉發電,而其中一家風電企業所負責的運營地區,出現大量撞鳥現象。長久下來,一方面造成了鳥類大量死亡,另一方面,增加葉片的污染,導致重量不均勻,進而造成葉片轉速不穩定和低效率。風電企業的運營團隊嘗試了很多種方法,卻發現這些辦法要么成本太高,要么沒有效果。所以企業的項目組找到法思諾顧問,希望通過運用TRIZ理論來解決這一難題。在雙方共同努力下,利用TRIZ的理論引導發現,改變顏色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。但是具體哪一種顏色可以緩解撞鳥現象,團隊還是有諸多疑問。他們再次通過TRIZ的逐步引導,分析發現不同的鳥類會害怕某種顏色或顏色組合。
其實這個難題的瓶頸看起來就是窗戶紙,一捅就破。但是團隊之前為什么沒有想到?這是因為很多研發人員在長期的教育訓練體系中,已經逐漸形成了慣性思維,很少能跳脫專業領域去跨界思考,借鑒其他方法解決問題。我認為,其實很多創新都是跨行業,跨領域的創新,而TRIZ可以幫助激活技術人員自身非常重要的跨界創新能力。
創新方法賦能企業創新
記者:隨著數字化技術發展,企業使用創新方法的機會越來越多,您在推廣創新方法時遇到過什么樣的困難和問題?
姜臺林:許多人認為學習TRIZ理論是一項費精神、耗體力、耗時間的工作,97%以上的人可能會排斥,認為不用TRIZ方法也可以解決工作中的問題,所以主動學習并能夠靈活運用的少之又少。
我們在推廣TRIZ理論時,發現大概只有3%的人會說“這個方法我想學,它可以幫助我提高工作效率,提升組織經營的效率”。學習之后,能夠真正堅持運用的人,只有不到1%。
我們把TRIZ理論帶入中國,但被大家接受的過程非常辛苦,應該說國內外在推廣TRIZ理論時都很辛苦。TRIZ理論的推廣,主要依靠導師培訓與項目輔導和企業高層的支持推動,還有就是高度熱忱的3%人群。 我們會接觸一些知名企業,在公司內部開展宣講,以便啟發企業高層認知并愿意嘗試。經過十幾年努力,我們在國內已經有眾多成功案例。另外我們也參與成立了國際TRIZ學會,為志同道合的朋友搭建并提供一套系統的學習TRIZ與創新能力(認證)成長的平臺與方法。隨著各領域對TRIZ的需求越來越強烈,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企業與個人加入TRIZ創新的行列。
記者:多年來,您為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提供培訓服務,您認為國內外企業在運用TRIZ理論時,存在哪些差距?
姜臺林:三星在全球技術創新的成果有目共睹。三星公司前總裁李健熙在任期間非常支持全公司推行TRIZ,他將TRIZ的推行提升至戰略層次,從上至下地導入。為此,三星聘請多位TRIZ五級大師(Master)在公司內部協助員工學習與運用TRIZ方法,從而使三星以全球領先的研發力量,領跑行業產品創新,成就全球專利大戶。而國內企業推行TRIZ理論幾乎都是由下而上,所以推進的速度非常緩慢, 這一點值得國內企業高管深思。
記者:TRIZ理論是如何提升企業和個人自身創新能力的?
姜臺林:TRIZ作為一套創新方法,有一套嚴謹的步驟,每一個人只要接受學習,或多或少都可以帶著其中的一兩個工具回到工作中,協助其解決工作中的難題,并產生有效的成果,讓企業的創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環。個人在發揮好創新能力同時,自然能夠激發企業的創新能力,從而推動企業整體創新水平的提高。
記者:TRIZ理論如何促進國內企業創新管理生態的形成?
姜臺林:企業新業態的培育、新產品的研發都是企業創新管理的過程,從開始階段的收集情報、判斷機會,確定采用新技術與新產品,到啟動項目運營和產品研發,直至上市和市場的反饋。但是該流程存在一個弱勢,企業在市場調研時大多需要對市場大數據進行分析,尋找未來3〜5年可以投入市場的新產品、新服務或新技術,這個過程工作量大、耗時長,且分析結果容易產生偏差。特別是企業在對創新成果申請知識產權、專利注冊過程中,經常會遇到搶注、規避、駁回等情況,但管理者經常只是告訴下屬要做什么,而沒有告訴他們該怎么做。 TRIZ方法的運用,則可以幫助從企業管理者到一線工作人員突破思維瓶頸,取得問題解決之道。
企業的創新管理生態體系一定要有流程、步驟、表單、產出,現在最缺少的就是方法。我輔導的多家企業已經發現這一問題,并將TRIZ理論的方法論、設計思考融入企業的創新管理流程中,TRIZ理論與項目管理相結合必將產生非常大的效益,能夠形成完整有效的創新管理生態體系。
編輯 韋敏
|